金瑞鼎盛配资 “蝠桃瓶”发光冰箱贴引质疑?我站上博丨锋面评论
最近,上海博物馆的一款“蝠桃瓶”冰箱贴在网上火了,但不是因为它的美,而是因为它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。有人觉得这冰箱贴的发光和瓶底开孔设计,是在“消费文物苦难史”。
咱们先来说说这件“蝠桃瓶”本身。它是清代粉彩瓷器的顶尖代表,美得没话说。不过,它也确实有过一段流落海外的经历,还被改造成了台灯。
这事儿听起来是有点心酸,但这在当时可不是什么糟蹋文物,而是一种普遍现象。欧洲贵族一直特别喜欢中国的瓷器,尤其在凡尔赛宫,中国风的珍玩随处可见,路易十四国王还修建了一座以白瓷为灵感的“中国宫”,以此寄托对于神秘东方文明大国的憧憬。
稍一检索便会发现,“蝠桃瓶”在美国的里德家族保存非常完好,而且清宫瓷器流入欧美途径是多元的,有时可能是外交礼物。
为了让这些精美的瓷器更好地融入他们的生活,加上个底座、改成台灯,其实是当时的流行。这就像我们现在买个外国的工艺品,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做些小改造一样,是文化交流中的“再创造”。
一直到2002年,上海藏家张永珍以4150万港币拍下这件文物,2003年捐赠给上博,大众才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。
所以,上博在设计这款冰箱贴的时候,把这些细节融入进去,并不是为了去“消费”什么,而是想把文物的完整故事讲给大家听。让大家知道,这件“蝠桃瓶”不仅美,还有过这样一段漂泊的经历,最终才回到了中国,回到了上海博物馆。这本身不就是一段挺有意义的“回家”故事吗?
有些网友可能觉得,博物馆文创就应该规规矩矩地复制文物,不能有任何出格的设计。但其实啊,现在的博物馆文创,更讲究的是活化历史,让那些尘封的文物,以更有趣、更贴近生活的方式,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。
上博这款冰箱贴的发光设计,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展现陶瓷温润的光泽感,让它看起来更精致、更吸引人。瓶底的开孔,与其说它是在“提醒”当台灯的黑历史,不如说它是一个小小的引子,让大家去好奇、去了解这件文物背后的完整故事。
你想想,如果文物的故事都只能讲光鲜亮丽的一面,那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?博物馆作为专业的机构,它有责任把文物的来龙去脉、喜怒哀乐都呈现出来。这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,既有主角的辉煌,也有他们的挫折和成长,这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。
这次争议中,有些言论把这冰箱贴和鸦片战争之类的历史伤痛相提并论,这就有点偏离主题了。文物的故事和民族的伤痛,是两码事。我们当然要铭记历史,但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情绪,就对专业的博物馆工作者进行不实指责。
上海博物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创产品的创新,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听取大家的意见。这次事件,也许是大家对文创有了更高的期待,但我们更应该相信博物馆的专业判断和他们对历史的尊重。
文物是大家的,历史是开放的。与其陷入无谓的争吵,不如多给博物馆一些支持和理解。毕竟,让更多人了解文物、爱上历史,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。您说是不是?
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